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政法聚焦 > 政法人物 > 内容

双警家庭不易!55岁丈夫工作中突发疾病牺牲

发布时间: 2022-09-20    作者:新闻宣传科    来源:    浏览次数: 0
分享

“您常说希望我能好好成长,到更高更远的地方去看看,所以我会学着收起心中不胜悲伤,化悲痛为力量,也会振作自己,沿着您的脚印,完成您未尽的事业,继续向前。”中秋节前夕,牺牲民警杨培清的女儿怀着对父亲的深切思念写了一封缅怀信。

 

1


8月29日18时,仍坚守工作岗位的云南省龙陵县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大队民警杨培清突发疾病,经送医抢救无效因公牺牲。55岁的生命,定格在他挚爱一生的工作岗位上。

 

杨培清,1967年7月出生,云南省施甸县人。1988年7月参加公安工作,先后在施甸县公安局,龙陵县公安局禁毒大队、出入境管理大队工作。从警34年,他忠诚于公安事业,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曾荣获保山市禁毒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

 

13年为“天下无毒”而战

 

1999年9月,杨培清在禁毒大队工作期间,主要负责各类毒品案件的侦破、打击小批量贩毒案件、毒品犯罪情报资料收集、处理等工作。

 

工作中,他能从细微小事入手,为案件侦破打开突破口。2000年,他和队友查获一起贩毒案,但贩毒分子异常狡猾,矢口否认其犯罪行为。案件侦破陷入困局,杨培清并未放弃,通过大量调查取证,获取相关旁证材料,找出犯罪嫌疑人的漏洞,攻破嫌疑人的心理防线,最终成功破案。在禁毒大队工作期间,他共参与抓获涉毒人员60余名,缴获毒品80余千克。

 

“要把每个案件办成铁案,证件材料要对得起公章,经得起人民的检验。”这是杨培清挂在嘴边的话。

 

2


2005年,为建立集教育、打击、防范、管理为一体的禁吸戒毒社会管理新模式,杨培清到基层反复调研禁毒状况,以平达安乐村为试点,采取辖区禁毒领导小组工作人员、社区民警、村社干部、家庭主要成员共同帮教一个吸毒人员的“四位一体”工作模式,层层签订帮教责任书,做到定人定岗,帮助吸毒人员戒毒。

 

龙陵县连续四年被评为无毒社区先进县,为当前毒情形势明显好转奠定了坚实基础。

 

“13年战斗在禁毒一线,一生踏踏实实、以身作则,为自己热爱的事业付出满腔热忱,他的精神将一直激励着我们前行。”龙陵县公安局出入境大队大队长杨忠省说。

 

倾情帮扶助脱贫

 

“杨大哥是个热心肠的人,同事遇到不懂的问题,向他请教,他都耐心细致解答,还会给一些很好的意见建议。”回忆起工作中的点滴,同事匡虹流着泪说。

 

杨培清对基层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始终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并竭尽全力去做好。在脱贫攻坚战中,他尽心竭力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为挂钩村和帮扶户群众出谋划策、制定脱贫策略。

 

杨培清挂钩的镇安镇芒告村村民李金香一家五口,因为疾病、缺技术,无力脱贫致富。杨培清与村干部研究对策,各方奔走,想尽一切办法为李金香家筹措资金,同时引导他们加入农业合作社,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鼓励他们外出务工。

 

杨培清还全力配合做好农村危房修缮加固、庭院、入户路硬化等工作。通过他的耐心细致工作,李金香发家致富的干劲越来越足,如期实现脱贫。

 

“作为帮扶责任人,帮扶脱贫是首要任务,作为一名公安民警,服务群众是我们的根本宗旨。”杨培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除帮扶工作外,他还积极向群众宣传国家政策和法律知识、调解矛盾纠纷、打击违法犯罪,无论走到哪儿,村民的大事小事他都会主动去帮忙。

 

“双警”家庭双倍坚守

 

杨培清家是双警家庭,他和妻子李祥美既是战友又是知己。一路走来,他们彼此懂得、相互尊重,虽在同一个单位,有时也难得碰上面。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李祥美长期在监管场所岗位值守,任务异常繁重。早前,她已发现丈夫因长期劳累,身体状况不佳,也希望丈夫能少干些,注意身体。但杨培清总是说没事,还安慰妻子:“我的工作并不重,把工作做扎实就是我的责任。”

 

“我虽然知道他的身体有了问题,但始终没时间督促和陪伴他,现在一切都晚了,我这辈子都无法原谅自己。”每每想起丈夫,李祥美都会伤心痛哭。

 

3


“扎根一线、默默耕耘,用实际行动践行责任和担当。即使在生命遭受威胁时,他也没有任何退缩。”龙陵县公安局副局长陈子良这样评价杨陪清。

 

杨培清患有肾衰、“三高”等多种疾病,医生多次提醒他要注意休息、少劳累。但杨培清却一直坚守岗位,兢兢业业,从不考虑个人得失。在完成日常工作后,常常主动找大队领导说:“哪里需要就安排。”

 

局领导多次让他注意保养好身体,及时就医。他总是说:“没事,工作嘛,总是要有人做,我多做一点,其他同事也就少辛苦一点。”他这样一次又一次地回复着局领导的关心,一直奋战在疫情防控、安保维稳工作第一线,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